還記得第一次見粟立新的情景,她跟隨五月詩社老詩人羅小燕參加詩社例會,當時的她緊張局促,聽桂漢標老師介紹詩社的歷史,她崇拜而興奮,帶著對文學的崇敬與向往,例會結束后她拿走了一大摞書和報紙回家學習。認識立新至今有十多年了,久而久之、不知不覺間我們成了閨蜜,許是情趣相投的緣由吧,總之應驗了“文學是一種緣”的老話?! ?/p>
剛認識立新時,她毫無文學根底,結緣于五月詩社后,她積極參加詩社活動,剛開始寫詩寫得很困難,但她很虛心,主動拿著練習稿向人請教,改了又改,幾乎都是在最后期限才交“作業”。寫著、練著,成長著、進步著,于是有了《青山不老》一書,現在又將出版詩集《讓靈魂高貴》,我真心為她高興?! ?/p>
“真實的創作靈感只能來源于現實生活。”立新文章的題材與靈感也應和了這一點,寫一路走來的身邊的人和事,從生活趣事到情感記錄,從小資小我到大情大愛,都在她的作品里時時出現,例如:《賽波珠》《又見蜜蜂飛來》《云錦花開》《天井山傳奇》《別樣夏令營》《黨徽,在這里發光》《我也參與新詩教活動》《庚子年的清明》,每一篇詩文都是真實生活的記錄,而她也在這種堅持的寫作中不斷捕捉,以不同的身份進行寫作與抒情,產生了奇妙的效果?! ?/p>
德國作家施萊格爾說:“詩人的職責就是使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發出光輝,賦予它們以一個較高的價值、一個較深的含義。”新冠疫情暴發后,全國上下一起抗擊疫情,她寫出了《庚子年的清明》:
這是個不一樣的清明
父親一早過來
10點,帶領我們
參加全國性哀悼活動
汽笛長鳴 春雨如淚
降至半桿的國旗
白衣執甲 時代英雄
永遠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11點,我捧出母親的相片
擺放好拜祭的物品
母親,我答應過你
每年的清明都去看你
2020庚子年的清明
被口罩封了路
我們只能選擇在家
父親帶領我們一家四代
為你點燃一炷清香
媽媽我們想你了……
在看了太多千篇一律的喊口號式的疫情作品后,再讀到她的這首詩,頗有眼前一亮的驚喜,在平凡的敘事中寫出了不一樣的情懷,從大眾化的視覺角度找到突破口,于平凡見真情、于真情見力度、于力度里將愛或柔軟或固執地堅持,使得立新的作品更具有正能量。所以她寫《橄欖綠》《黨徽,在這里發光》《中國大媽的愛國情懷》,于小中見大,用簡單的句子點出閃光的主題,例如:
中國大媽
以飽滿熱情迎接美好的每一天把和諧社會完美演繹
——《中國大媽的愛國情懷》
通讀整部作品,發現立新的寫作語言樸素,意韻豐富。從題目到用句都很接地氣,《又見蜜蜂飛來》《送別百歲奶奶》《走進五月》《詩的搖籃》,只看作品目錄就可感知,例如下面這首詩:
路頭村
路在前頭
還是路在后頭
都擋不住時間的洪流
斷壁殘垣
倒塌的僅是光陰的墻
那抹紅 一直在心中飄揚
開始還是盡頭
唯心
碉樓的殘骸有著血染的風采
這是革命生長過的地方
紅色教育在這里扎了根
輕輕經過
就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立新用細致的觀察力和敏銳的感知,把一首采風作品以簡潔的語言進行描述,立意高遠而又不落俗套。又如下面這首:
姨奶奶
爸爸帶著我和姐姐
看望您96歲的妹妹
姨奶奶在地里種紅薯
我和姐姐跑過去攙扶著她
我們哭了
因為她說話、走路、長相、頭發都和您
一模一樣
高爾基說過:“富于感情是寫好作品的最好手段。”立新的詩幾乎沒有什么裝飾的語句,她善于把普通日常的生活氣息化成想象豐富的一首首詩,情感豐富、情色飽滿,用詞用句平實而直白,也正是這種平實和直白,我多次被感動,特別是在讀到組詩《送別百歲奶奶》中的這首《姨奶奶》時,竟然淚眼蒙朧,“因為她說話、走路、長相、頭發/都和您/一模一樣”,多么濃厚的感情、多么深刻的記憶,濃烈到一觸即發的情感趨勢……
立新在文學感悟中這樣寫道:實在是要求自己太少,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不管以前如何,應了詩文集的名字,從今往后,我也要繼續用感恩的心善待家人與孩子,珍惜身邊的親朋好友?! ?/p>
她就是這樣不善于修飾,直接明了地表明態度,該干什么、該怎么干,心里明明白白,明白人做明白事,所以她有率真的寫作、明快的人生?! ?/p>
“文學是一種緣”,文學是立新人生路上的一個偶遇與選擇,她說:“每個人都渴望有自己的精神空間,有一片真正屬于自己的天空。詩歌成為我學習審視生活,提煉快樂、舍棄痛苦、認識自己和世界的一種方式,感恩人生路上的這一個選擇。”我們也為有這樣的同伴而高興,祝愿她的文學之路走得更遠,也希望我們回望過往,初心不改。借用她的詩祝愿愛文學的我們歲月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