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始興縣城墨江河畔的文化新地標——“墨江文苑”啟用后,一時人頭攢擁,參觀者眾,好評如潮。除墨江文苑外,始興還有幾座古代文化地標建筑——“文廟、文塔、文昌閣”。它們歷史悠久、風格各異、交相輝映,見證了千年古縣始興的人才輩出和崇文尚學之風源遠流長?! ?/p>
文廟。又稱孔廟、學宮、黌學,是古代官學舊址,位于白石岡(現始興中學校園)。主體坐北朝南,泮池、拱橋、大成殿、明倫堂等主要建筑置于中軸線內,兩側有廂房,總占地面積3666平方米,其中代表性建筑是大成殿。據《始興縣志》記載,文廟大成殿始建于宋嘉定年間,建成后的幾十年間,始興出了鄧戒、許彥先、譚煥、劉藻等十多名進士、舉人??上Ш髞頂狄灼渲?,復遷后又改變方向?,F存建筑是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重修,并改回最初方向。其建在高0.8米的臺基上,重檐歇山頂,穿斗式梁架結構,面積395平方米,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屋脊中部“寶瓶明珠”與琉璃黃龍形成“游龍戲珠”景象,兩端“龍吻”脊飾。屋頂為卷棚重檐,瓦面琉璃滴水。殿南正面4根圓形木柱、回廊四周20根抹角石柱,皆為石柱礎,柱高5或6米、直徑33或35厘米,氣勢恢宏。殿內空間寬暢,八角藻井彩繪與透雕相輝映,四根圓形柱直指藻井,柱頂端均設三層抹角斗拱負重。整個建筑古樸、典雅、莊嚴,處處體現中原文化,但也頗有嶺南風味?! ?/p>
文塔。又名文峰塔,位于始興縣城西五公里的沈所塔崗山頂,嶺高163米,塔高37.8米。始建于明朝萬歷二十年(1592年),清朝道光十六年重修,塔身保存著重修銘文磚。塔坐西向東,為六角九層疊檐式,占地面積25平方米。塔身從下向上逐層收縮,各層塔門均為拱門,其中第一、三、五層有橫匾,字體蒼勁有力。第一層匾“啟旦”,意為迎來朝陽,開啟新的一天。第三層匾“迴文瀾”,文瀾即為文章的波瀾,形容文學作品富有文采,有激昂、壯瀾的意象。“迴”同“回”是回旋之意,意思是始興人的才氣就像墨江河的水一樣滔滔不絕、源源不斷。此匾也對應位于縣城西邊的始興古十景之“墨水迴瀾”景觀。明朝萬歷年間,舉人曾任桂平知縣的南海人甘守正寫有《墨水回瀾》一詩,詩云:“西昆東壁兩纏輝,百折千瀾有所歸。會見詞源倒三峽,墨池應有霧花飛。”其第三四句化用杜甫《醉歌行》的詩句,以墨水回瀾景觀比喻始興人才濟濟、讀書人才華橫溢;他們文思敏捷、文勢浩瀚,能使三峽之水倒流,又可讓墨池霧起花飛。第五層匾“五星聚奎”,指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排列近乎直線的奇特天象,又叫“五星聯珠”;也指開創理學的“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五人,是期望始興多出人才的一種美好愿望?! ?/p>
文昌閣。位于始興縣城紅旗路東部,于東門路交界地帶。坐東北向西南,始建于明代,歷經多次重修,現存建筑為清朝嘉慶十四年(1809年)重修。建筑面闊15米、進深15米、二層高9米,磚木構筑,重檐歇山頂,蓋青瓦、梁架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結合,四角飛檐翹角,右側墻壁上存有重修時的碑記,記載了它的建筑年代和重修歷史等。文昌閣順民意而建,因其地處“文昌”之位: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此創辦“文明書院”,作為講學場所,并開文明門;民國十三年(1924年),始興中學曾遷址文明書院;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縣立第一小學(始興縣實驗小學前身)遷址文明書院至1959年;始興縣機關幼兒園自1958年創辦至2021年,園址皆在文昌閣前。集載“文昌”之靈氣后,這些學校、幼兒園走向更廣闊的空間,文昌閣依然屹立?! ?/p>
再說“墨江文苑”。溯其歷史,至今340多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知縣毛德琦創建“墨江義學”,親自教授諸生。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縣韓鳳翔倡議在“墨江義學”舊址改建考棚,始興邑民捐銀督工鼎力支持,爾后更名為“墨江藝苑”,成為始興考生溫課、科舉考試場所。他還為考棚親自題寫嵌字柱聯曰:“始學有人風度宜師文獻,興賢在我公明合法昌黎。”石柱現仍存于始興博物館。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墨江藝苑”停辦。1915年,在其址創辦始興中學,現今的百年老校便是從那里啟程?! ?/p>
光陰荏苒,歲月悠悠。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文廟、文塔、文昌閣風采依然。1953年,始興中學遷白石岡辦學,文廟成為始興中學校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莘莘學子每天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千年時光,接受儒家文化的洗禮。沈所塔崗山頂的文塔,重新修葺后更加巍峨壯觀,自成一景。2022年底,經過維護和美化亮化的文昌閣,位置更加凸顯,歷史文化韻味得到充分展現,成為市民一個新的休閑打卡點?! ?/p>
文化,賦予一座城市獨特的氣質與靈魂,也體現了一座城市的軟實力。一縷春風拂面來,新時代的千年古縣始興,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會友、以文潤城,文化沃土芬芳綻放:“墨江文苑”建成啟用,“墨江義學”“墨江藝苑”之文脈在延續和發展;“文廟”“文塔”“文昌閣”古為今用,源遠流長的“崇文尚學”之風在傳承中弘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