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故鄉的山崗與田野,是鄉親的鄉音與民謠,是媽媽做的飯菜味道。在翁城古鎮,鄉愁卻寫在了那面“墻”上?! ?/p>
近年來,翁源縣翁城鎮通過黨建引領,以墻為“引”,從“怕破防”到“不設防”,走出一條具有翁源特色的為民服務新路徑;以墻為“媒”,深挖鄉土記憶,探索出符合自身實際的文明實踐“翁城模式”?! ?/p>
近日,記者走進翁城,細細探究它如何做好墻的“破與立”文章。
圖為村民們正在鎮政府大院內休閑娛樂。鐘政寬攝
拆除圍墻打通“心墻”
墻,是一面圍擋。過去,一些機關擔心安全隱患,不愿輕易敞開大門。高高的圍墻,成為許多人對機關大院的固定印象。但記者走進翁城鎮政府大院發現,這里沒有圍墻。夜幕下,院子里,小孩在嬉戲游玩,大人在閑庭信步,老人在納涼嘮嗑,還有跳廣場舞的阿姨、打籃球的小伙兒……處處展露著悠然自得的閑適氛圍。“自拆了圍墻以后,我們周邊的村民都經常進來游玩。這里環境好,老人孩子都喜歡。”正在休閑娛樂的余女士說?! ?/p>
將鎮政府和村級黨群服務中心辦公區原有圍墻拆除,實現開放式辦公模式,并向居民開放,是翁城鎮堅持執政為民、行政便民的生動實踐。行政機關圍欄的拆除,拉近了干部與群眾的距離,同時也實現了對公共資源的充分利用。閑適的居民和忙碌的工作人員,在機關大院里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美麗風景?! ?/p>
“拆掉的不僅僅是一扇圍墻,更是橫亙在干群之間的心墻。自圍墻拆除以來,居民與黨群干部之間茶水多了、溝通多了、笑容也多了。”翁城鎮政府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最早對拆除圍墻做出實踐的是翁城鎮墨嶺村。作為曾經的軟弱渙散村,該村黨群服務中心率先做出突破,拆掉圍墻,實現開放式辦公,將村干部的辦公狀態“亮”了出來。富陂村、黃塘村、連溪村等也力學篤行,紛紛效仿,受到當地群眾一致好評?! ?/p>
拆掉的是圍墻,立起的是民心。翁城鎮政府大院和村級黨群服務中心拆除圍墻的背后,體現的是基層管理服務的智慧與溫度,提升的是居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農耕文化“寫”在墻上
墻,是一面窗口。早就聽聞,翁城鎮定南村壩子余有一農耕文明藝術館,各種農耕和生活用具分類陳列在夯土墻上,讓人感受上世紀農村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當日,記者推開了翁城農耕文明藝術館的大門,被這農具展示墻勾起塵封已久的兒時記憶。簸箕、扁擔、菜籃、犁耙……老一輩人司空見慣的農具,看上去毫不起眼的老物件等,通過創造性的裝置和抽象手法,呈現出更符合當代人審美的全新面貌。墻上這些記憶,敲打著在場每一個參觀者的心弦:“這所保留著農耕文化和生活智慧的農耕文明藝術館,給我們后人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這所由農舍改造的農耕文明藝術館,院內建筑四面圍合,前有池塘后枕青山,左連稻田右接小橋,跨進門檻,夯土墻、磚木房、小洋樓等依次共存。院子里目前仍聚居著壩子余十多戶和睦相處的余姓宗親,他們正是翁城農耕文明藝術館的創作者和導覽員,他們的其中一員——余瓊先,更是翁城農民藝術家代表?! ?/p>
據介紹,他們的創作萌發于一趟藝術之旅——由韶關市文聯、翁城鎮人民政府和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聯合組織的“韶關翁城農民藝術家大灣區考察團”,在今年2月前往廣州、佛山,參觀廣東美術館“化作通變:第七屆廣州三年展”和南海大地藝術節?;氐郊亦l后,村民和藝術家一起謀劃、一起布置,乃至一起創作。墻上刻印著的翁城孩子們創作的詩句、翁源笑臉攝影展,以及“翁城之門”攝影展墻等,翁城農耕文明藝術館處處映射著豐富的鄉土文化內涵?! ?/p>
采訪結束時,記者看到原鎮政府大門前的綠化區“翁城鄉土記憶旅游景區”幾個大字在燈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輝。原來,翁城鎮將鎮內各分散景點統籌規劃成為現在的翁城鄉土記憶旅游景區,并改建了極具歷史文化參觀價值的翁城歷史文化展覽館、一號糧倉、琴書閣、文化公園等場所。如今,翁城正把翁城鄉土記憶旅游景區打造成具有經濟和社會效益價值的AAA景區。